登录 | 注册
中华满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满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家谱里的民间记忆 已阅:1023 / 回复:0(楼主)

大地、山峦、白雪,它们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而又有多少人能留存在后人的记忆里?哪怕只是一个名字”我忽然有些能够理解父亲的想法:他生长于斯,心心念念想做的,是给予他相关的祖辈们一个真实的姓名,以期生死两相安。
  父亲一直试图重修家谱,这件事他提了好几年了。点击了解更多:百姓通谱网
  我所了解的自家族谱大致如此:
  家谱上共有十八代人。
  其中,第十二代中的一位为我们这支陈姓的始祖:他与几个兄弟一起由一个名叫梁村的村庄迁至名叫闫杏园的村落里,开枝散叶,生息繁衍,至我这一辈已是第二十一代。
  族谱共记载到第十八代,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一代。
  按此,族谱上记载的关于我们这支陈姓的是从第十二代到第十八代共计七代人。
  时间虽不算太过久远,家谱上关于这七代人的记载却充满不确定甚至谬误:除始祖姓名与我曾祖父一辈的姓名外,家谱上记载的其他祖辈的姓名几乎难言正确。“破四旧”时,我那年轻、激进的二爷爷怀揣破“旧”的热情,将家中的族谱翻找出来,投入熊熊烈火—这个家族的历史记忆随之灰飞烟灭。
  在乡间做教师的父亲对此耿耿于怀:年轻时,他曾与我一位未出“五服”的爷爷一起,专门跑到梁村,重新誊抄了一份族谱回来。
  然而,由于另迁别处,梁村的老族谱上关于我们这一支的记载已经相当少,有记载的不过十二代一辈人,其他几代人姓甚名谁,只能靠口口相传的记忆来弥补缺失,准确性可想而知。
  腊月二十五这天,恰逢族里的一位老奶奶去世二十周年。中午上坟回来,大家围坐一桌,算是一聚。
  饭桌上,父亲复又提起家谱的事。
  我心底暗笑他的迂腐。
  家谱上那些陌生的名字虽在理论上与我有血缘关系,但着实陌生。我从未见过他们,遑论情感。
  实话说,自15岁离家上高中算起,已至而立的我有一半时间不曾在老家度过。不止族谱上那些名字,连如今族里的祖辈、叔伯也觉得生分。所谓宗族血缘,很多时候如若断藕游丝,自觉寡淡—直至桌上的人们说起我的这位已过世整二十年的老奶奶。
  她孤苦一生,丈夫、儿子死的早,独自一人艰难度日。死时,我的爷爷和父亲为她操办了丧事,使她身后事不至太过凄凉。
  关于她,我的零星记忆仍停留在儿时:她即使不烧火做饭也会满头白发地坐在灶火坑里,见我来了,很是欢喜,然后会说些人老不中用,大限将至之类的话。懵懂的我,则学着大人的口吻安慰她一番。
  来自儿时的这些记忆,竟会夹带感伤—大概来自儿童对垂暮老人的天然、朴素的怜悯。
  除此之外,她姓甚名谁,生于何年,家在何方,是否有兄弟姊妹,丈夫、儿子因何早亡我一概不知。
  不只是我,族里的老人对她所知也并不多。
  一言蔽之,她在这世上几乎没留下痕迹,如同从未来过—而她,原本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中国,尤其是乡村,如同她一样被遗忘的生命体验又何止她一人。我们几乎全部都是注定要被遗忘的人,概莫能外。
  我忽然有些能够理解父亲的想法:他生长于斯,心心念念想做的,是给予他相关的祖辈们一个真实的姓名,以期生死两相安。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其实也是为他们留存一世为人的证据。
  不过,桌上的叔伯们似乎并不太感兴趣—年底,做生意的他们忙着要账,电话不断,家谱上的事确实难有精力、心力顾及得了。
  还好,我或许可以帮父亲一把,搜寻、考证、辨别,这些职业上的基本功夫应该派得上用场。
  相比考“古”,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从我这辈算起:我至少还能记录我自己的、父辈、祖父辈,甚至可以通过父亲与祖父的口述还原记录曾祖父辈的人生。
  这样算下来,至少四代人将不会完全被历史湮没,留下些许痕迹。
  若此,每家要是能有一个年轻人站出来做口述家史,中国的民间记忆或许将会呈现出另外一番光景。


作者:木槿 (2014/5/10 17:10:05)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满氏论坛  执行时间:2,40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满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